车轮滚滚中的公交蝶变

2018-07-31 15:57:39 : 西安日报

 

 
1979年运营的9路公交汽车,乘客排队乘车。




比亚迪电动

 

    在西安这座城市里,它是我们每天都在翘首期盼的,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的,它保障着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它是我们生活的城市道路上最忙碌的身影。

    从无车可坐,到“招手停”,再到高频次发车、车内环境好、服务质量优的智能化城市客运公交,改革开放40年来,公交车每天都在为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提供着低价、安全、环保、便捷的服务。40年来公交车的变迁伴随着西安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也与我们生活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密不可分。

    从咣咣作响冒黑烟 到无声高速纯电动

    “最早开8.96米长的单机短车,拉不下乘客又换成14.7米长的通道车,随着西安道路改造和私家车增多,又换成长10米左右的西安轿子,现在变成前后两门的电动短车。”17岁便加入公交五公司的驾驶员白永岐师傅今年已经54岁,谈起自己奋斗了半辈子的公交,他回忆道,改革开放40年来,西安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公共交通事业也进入快车道模式。公交线路的增加、车辆的升级更新、司机的星级考核等等,提高运营效率,更提升乘客的舒适感。

    白永岐师傅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末,公交车的车窗特别小,开起来咣里咣当的。”白永岐17岁上班时开17路车,那时17路还是通道车,两节车厢中有一段软连接。“乘客给这种车起名字叫‘坏坏腰’。”公交五公司的曹保森师傅笑起来说,由于当时公交车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客流量巨大,通道车由于车身过长,往往在倒车时会将车中间软连接段挤压成90度角,因此得名“坏坏腰”。

    让老司机们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最早出现的空调车。“2003年,当时引进空调车时把空调给取掉了,车的前半部分的玻璃都是固定的,打不开玻璃车里特别闷,司机上班都要带两三身衣服换。”曹保森师傅说,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公交司机的工作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以前开的都是老式柴油车,机械方向盘特别沉,一天跑几圈车下来胳膊都酸了。现在不一样了,开的都是无级变速车,还给装了空调冬暖夏凉。”曹保森开心地说。

    直到几年后,天然气公交车开始跑上西安的大街小巷,才甩掉了曾经长长的黑尾巴。2016年,纯电动公交车正式亮相,西安公交车迎来无噪音、易操作、更节能的绿色环保时代。市民刘女士表示,“以前夏天坐公交车,后背都是水,衣服都贴在背上,现在一上车就能感到阵阵凉意,乘车环境真的是越来越好,去年冬天公交车上还有暖气,手摸着扶手都不冰了。”记者从公交总公司了解到,目前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已有3500余部,占现行运营公交车的一半。

    从笨重难以掉头的通道车,到现在能调节温度的纯电动空调车;从以前坐得人屁股疼的木座椅到现在舒适的气垫减震座椅,公交车不断地更新换代,也是城市腾飞的标志之一。

    从路窄坑洼麦田多

    到路宽平整高楼起

    聆听几位公交公司老员工讲述那些年他们跑过的西安,不仅描摹出公交车最原始的样貌,还让年轻的一代在依稀仿佛之间看到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曾经的样貌。

    “跑了18年的8路车,从钟楼一路开往纺织城,当时看向车窗外都是平平的房子和农田,如今高楼林立,回想起来真的是每一天西安都在变化!”市公交三公司的李文革师傅感慨道,8路车不仅承载了李文革的青春,也默默无闻地见证了西安城市发展的一步步蜕变。

    据悉,8路车由钟楼一路向东开往纺织城,开过纬什街后两旁的建筑物逐渐变少,只有一望无际的麦地与田家湾村的村舍,车越往东开越空旷,直至纺织城附近才繁华起来。“纱厂那会儿特别红火,车一到纺织城便繁华起来,那会儿的纺织城就跟现在的高新区似的”李文革说。

    “以前从东门往鸡市拐开,车道特别窄,没有现在这样的宽人边行道,但是好在那个时候车也少。”李文革说,随着西安市城市建设,道路越来越宽了,路况也得到极大的改善,曾经坑坑洼洼的土路早已成柏油马路,马路两旁的大树郁郁葱葱,在绿化带中的小花点缀下,车外风景优美如画,现如今双向两车道不仅变成了双向六车道,还为公交车开辟了专用车道。李文革说:“现在开上车,眼前的风景好了,车况路况都好了,跑车更有劲了。”

    据曹保森师傅讲述,当年开着215路从西门一直开到长安区,进入长安区就尘土飞扬,开一圈车下来,身上和脸上都是灰,如今长安区发展突飞猛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路面干净整洁……说起城市变化,曹保森滔滔不绝。他说,以前路边摆摊现象严重,现在都规划到商场里了,把路还给了车;街道上,也不见随处乱扔的垃圾了,车道干净平整;城市绿化更好了,街边的公交设施也越来越完善。

    从单一物乏兜里空

    到多样富裕生活好

    “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变化,生活的变化。”白永岐感慨道。公交车票价的涨跌见证了西安市民生活水平的攀升,过去西安公交的票价是多少呢?白永岐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5分、1毛、1毛5的逐站递增,到后来就涨到5毛、1块、2块,如今咱西安绝大多数的公交1元钱就可以坐一个单趟,“咱公交车的票价真不贵,啥都涨价了,就咱公交车没涨过,还出了学生卡、老年卡。”白师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跑完车,钱箱里总是鼓鼓囊囊的一袋子钱,如今空荡荡一点点钱,现在人们都刷长安通、刷手机乘车了,投币就越来越少。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群众的素质也提高了,同时对城市交通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李文革对西安这些年的变化也是感同身受,在道路上,行人和车辆乱停乱闯的现象少了,开起车来更通畅;车厢里,老人、孩子上车,第一时间就有人让座,再不用提醒;公交车上喧哗、吵闹的人也少了,更不见随手扔垃圾的人了。他说:“从无人售票开始后,车辆的卫生只能靠我们司机打扫,乘客的素质是越来越高,以前打扫卫生比较累,现在比较轻松。”

    据曹保森回忆说,八九十年代乘客的穿着很单一,多为纯色,冬天爱穿军用棉袄。随着后来社会发展,各式各样的款式、面料的出现,乘客们也越穿越洋气。从粗衣布衫到华服盛装,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从安其居到宜其居,从无路无车到有路有车,从衣食住行的满足到个人梦想的实现,改革开放40年,变化日新月异,生活早已今非昔比。

    家住西安市水泥厂附近的史先生说,“虽然现在出行方式很多,但在记忆里难忘的仍是上学时挤公交车的时光,抢不上座位时会坐在司机背板后的小铁箱上,也不觉得那时车开得慢,晃着晃着就到学校了。”90年代的公交车车况很差,开动时噪音很大,地板的铁皮也常常被踩的咣咣响,运气不好时还会遇上半路抛锚,那会儿乘车属于车少人多,而如今西安公交车的数量不知翻了几倍,发车频次也逐渐提高,乘车环境更是舒适。

    从步行公交自行车

    到双铁轿车满街跑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普通的自行车到现在的私家车;从慢悠悠的绿皮车到飞驰的高铁;从地上公交到地下地铁;从出门挡车到手机叫车;从私家车到共享车……公共交通工具的变迁,超乎人们的想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车一开进站,上车乘客乌压压的人头攒动,有时候一站就拉满了,后面的站全靠挤了。”李文革说,公交车经历了40年变迁,从城市交通运输的主力军到现在的辅助军,公交人“安全跑好每一班车”的心却一直未变。李文革表示,“以前没有地铁、高铁的时候,公交车是绝对的城市运输工具,这些年双铁的出现,公交车渐渐成为了它们的摆渡与接驳车,从心里讲还是挺失落的。”

    40年车轮滚滚,不仅是车的变化,也是公交系统的变革,以前的调度站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公交用上了智能调度系统,每台车都有GPS定位和视频监控,哪儿拥堵、哪儿客流量大,不用到现场,就能智能调控。白永岐说:“以前跑完每圈车都要去调度室交表填表,现在都不用见调度的面,一发动车智能系统便会识别,给我信号让我跑车。”

    “‘车来了’小程序特别好用,我现在早上在家查好车到哪儿了,估计好到站时间再出门等车,几乎是完美契合每一辆车。”每天都要搭车去美院的王女士向记者说,以前自己赶车只能慢慢摸索出车到站的时间,有时候不知道车刚刚开走了,这样盲目的等待导致时间的流逝,如今智能调度都应用到微信小程序中,真的是突飞猛进的变化让生活越来越智慧和便捷。

    二三分钟一趟车、手机就能查询公交车实时到站情况、手机刷卡就能乘车……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在三位老公交人的眼中,改革开放的40年,公交的变化是老百姓最直接感受到的,公交出行越来越便利,乘客文明程度越来越高,驾驶员的待遇也越来越好。

    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乘坐的公交车的模样?从驾驶员旁边有“大鼓包”的普通车到“高档”的空调车;从“巨龙车”柴油车、油电混合车到新能源车;从售票员喊“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到推行无人售票,已至现在的扫码乘车……40年来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城市公共交通配套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是大西安展翅高飞的雄厚动力。

    四十年,西安公交的变迁,默默地见证了西安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文/ 记者 张奂雅 见习记者 郭沛然市公交总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