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2016-06-17 10:32:50 : 西安晚报

麦收季、金满地,蓝田县周边的麦田一望无际。
老农用粗糙的双手捧起一把金黄的麦穗
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形成有趣的图案
 麦田与果树红绿相间
一位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秦岭脚下,农民正在装麦子。
一位戴草帽的农妇,正在捡拾“漏网”的麦穗。
麦收季节,家家户户割麦忙。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在这个多雨的春末夏初,从冬天到夏天,关中平原的麦田里白色、绿色、黄色轮番呈现,每一种颜色都是生命的色彩,但唯独这象征收获的金黄,最摇曳多姿。

  电影《白鹿原》的开篇,原上一片金黄的麦浪翻滚,麦客们在烈日下挥汗割麦,在男性黝黑的皮肤和轮廓清晰的肌肉线条作用下,一捆捆收割好的麦子叠成麦垛,等待拉回主家的粮仓。时光流淌,若干年后的白鹿原周边,连片的麦田上已难寻麦客的影子,无人机以高空的视角观察这块祖祖辈辈染尽收获色彩的麦田,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也变成了火柴盒的大小。所过之处,带走的是饱满的麦粒,留下的是机器作业后整齐的几何线条。比起从前用镰刀一捆一捆的收割,收割机的效率高多了。要是收割机数量充足,不用多大工夫,几亩、几十亩、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要不了几天就只剩一地麦茬。

  联合收割机走过的田间道路,扬起一阵尘土,戴草帽的农妇躬着身一边捡拾“漏网”的麦穗、一边抹去脸颊的汗水。这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写照。收割机收割下来的麦子可以直接装进麻袋,农户们将装满的麻袋整齐码放在地头,等车来拉。粗糙的老手,捧起一把金黄的麦穗,麦芒刺痛了皮肤,但心里甜出了蜜汁。

  蓝天、白云、青山下的关中麦田,寻个麦客聊聊收成、说说过往,那已成了记忆深处的事。开联合收割机的小伙子也没工夫和你聊天,趁天晴他们也要赶场收麦。俗话说:麦熟一晌。早晨尚泛青的麦田,下午就得开镰。但是今年雨水充足,连日来大雨、中雨、小雨轮番上阵,难得遇上个晴天,抓住时机收割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神奇地交叉上演,麦客时代一个月的收割量,联合收割机3天就能完成,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麦收的时间越来越短,碾场的环节省了,晒场、扬场的日子都跟着工业文明在提前,唯独不变的是木锹扬起麦粒的瞬间,仍有细小的麦穗皮迎风飞舞,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眯了扬场人的眼。

  麦收时节除了收麦,很多进城务工的青壮年也都趁机回来与父母和孩子团聚几天,这几日可能是村子里除了春节人最多、最热闹的时候了。

  关中人爱吃面,尤爱新麦做成的面条。三个季节的劳作和等待,最后化作一老碗新麦面擀制的关中面,这美美的滋味就是老百姓的日子。

  图/记者 窦翊明 文/首席记者 张佳